当前位置: 首页 > 大祥概况
大祥年鉴
  • 2012年大祥区政区大典

   

   

   

 

大祥区政区大典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二0一二年七月

 目   录

 

一、大祥区…………………………………………………1

1.政区概况……………………………………………1

  名称来历……………………………………………1

  地理位置……………………………………………1

  政区沿革……………………………………………1

  政区划分……………………………………………4

  人口面积……………………………………………4

2.自然条件……………………………………………5

  地形地貌……………………………………………5

  气候…………………………………………………5

  水文…………………………………………………6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6

  自然灾害……………………………………………7

3.经济概况……………………………………………8

  农业…………………………………………………8

  工业………………………………………………9

  商业外贸…………………………………………10

  财政金融…………………………………………11

4.社会发展…………………………………………11

  文化艺术…………………………………………11

  教育………………………………………………12

  科技………………………………………………12

  医疗卫生…………………………………………13

  体育………………………………………………14

  社会保障…………………………………………14

5.基础设施…………………………………………16

  交通运输…………………………………………16

  能源………………………………………………17

  水利………………………………………………18

6.名胜旅游…………………………………………18

  旅游业概况………………………………………18

  重点名胜古迹……………………………………18  

  风景点……………………………………………20

  风土人情…………………………………………21

  土特产品…………………………………………21

7.重大事件…………………………………………22

8.著名人物…………………………………………24

二、中心路街道……………………………………………28

三、红旗路街道……………………………………………33

四、城北路街道……………………………………………38

五、城西街道………………………………………………42

六、翠园街道………………………………………………47

七、百春园街道……………………………………………51

八、城南街道………………………………………………55

九、雨溪镇…………………………………………………60

十、罗市镇…………………………………………………66

十一、檀江乡………………………………………………72

十二、蔡锷乡………………………………………………77

十三、板桥乡………………………………………………82
		

 

大祥区(Daxiang  Qu)430503000

 

宝庆古城,历代郡、州、府、路、县治;民主革命先驱蔡锷诞生之地,素为湘西南重要门户;今邵阳政治、文化、交通、商贸、金融中心。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历史上境内有“打枪坪”,后人嫌其粗俗,以其谐音改为大祥坪,取其大吉大祥之意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2'26"~111°35'42",北纬27°4'45"~27°14'16"。地处邵阳市区西南部,东与邵东县相连,南、西和邵阳县接壤,北隔资江与北塔区相望,东北濒邵水与双清区友邻。人民政府驻城南街道敏州西路,距市政府驻地3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春秋属楚地,秦属长沙郡。西汉属昭陵县,县治置境内。三国时,初属蜀,后入吴。吴后主宝鼎元年(266年),置昭陵郡昭阳县,属荆州。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避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阳县为邵阳县。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年),改邵州为敏州、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复称邵州邵阳县。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邵州为宝庆府,至1912年,属湖南宝庆府邵阳县。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1928年,复名邵阳县。1938年,城区设安和、建治2镇,境域城区属建治镇。

1949年10月10日,邵阳解放,13日,将安和、建治2镇设立区级邵阳市,属邵阳县。1950年10月19日,以城关镇及祭旗、佘湖、板铺、城北、田江渡5乡为县级邵阳市,市、县同城而治,境域分属邵阳市、邵阳县。1951年,邵阳市废除保甲制,划分为7街,并设立郊区工作委员会,境域分属邵阳县、邵阳市一、二、三、四街和郊区工作委员会。1952年2月26日,邵阳县人民政府驻地由邵阳市迁驻塘渡口;3月,邵阳县析出邵东、新邵县,境域分属邵阳市第一、二、三、四街和郊区工作委员会及邵阳、邵东县。1953年7月,邵阳市将7街调整为3区,境域城区属第一、二区。1955年7月,第一、二区分别更名为城西区、青龙桥区。1956年5月,撤销城西区、青龙桥区,以邵水河为界,其西部成立邵阳市西区,境域分属西区、郊区工作委员会和邵阳、邵东县。6月,撤销郊区工作委员会,郊区各乡由市委农村工作部直管。1957年8月,撤销西区,分别成立邵阳市城西、曹婆井办事处。1958年1月设立郊区办事处,市委农村工作部所管各乡划入郊区办事处;8月,城西办事处试办红旗人民公社;9月,从邵东县划入板桥、蒋河桥乡,从邵阳县划入檀江、面铺乡及庙山乡(今雨溪镇)的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到郊区办事处;10月,撤销郊区办事处,其管辖的公社由复建的市委农村工作部管理。1960年4月,红旗人民公社与曹婆井办事处合并,建立邵阳市红旗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8月,撤销红旗城市人民公社,建立红旗、曹婆井办事处;11月,将板桥、蒋河桥公社划入邵东县,檀江、面铺公社及原庙山乡的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入邵阳县,境域分属邵阳市和邵阳、邵东县。1977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檀江、面铺和雨溪公社划归邵阳市;12月,红旗、红卫(曹婆井更名)办事处合并,建立县级邵阳市西区,辖红卫、红旗、城北、城西、城南、向阳6个街道,区政府驻红卫街道沙井头11号。1978年1月,设立近郊、东郊、北郊三区;8月,三区合并,建立县级郊区,区政府驻城北街道现市政府院内,城南、城西、雨溪、面铺、檀江公社属郊区。1979年10月,西区撤销向阳、城南街道。1981年9月,红旗、城北街道依次更名为红旗路、城北路街道。1982年,红卫街道更名为中心路街道,郊区政府迁至今双清区汽车站街道。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10月,邵东县蒋河桥、板桥乡划入市郊区,境域属邵阳市西区和郊区。1987年8月,西区政府搬迁至城西街道西湖路10号。1996年5月,蒋河桥乡更名为蔡锷乡,西区增设百春园、城南街道。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大祥区辖原西区的城北路、红旗路、中心路、城西、城南、百春园6个街道和原郊区的城南、雨溪、面铺、檀江、蔡锷、板桥6个乡。1998年4月,城南街道更名为翠园街道。1999年4月,雨溪乡撤乡设镇。2001年8月,面铺乡撤乡设立罗市镇。2008年12月,区政府迁驻城南乡敏州西路。2011年12月,撤销城南乡,设立城南街道。至此,全区辖7街道2镇3乡。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中心路、红旗路、城北路、城西、翠园、百春园、城南7个街道,雨溪、罗市2个镇,檀江、蔡锷、板桥3个乡,共12个乡级政区;有46个居民委员会,8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807个居民小组,121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2.3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06万人,城镇化率74.44%。另有流动人口4.62万人。总人口中,男性16.52万人,占51.11%;女性15.80万人,占48.89%;14岁以下5.39万人,占16.68%;15~64岁23.64万人,占73.14%;65岁以上3.29万人,占10.1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1.13万人,占96.32%;有回、苗、土家、瑶、侗、壮、满、白等27个少数民族,共1.19万人,占3.68%。超过200人的少数民族有回、苗、土家、瑶、侗族,其中回族5518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6.4%;苗族1395人,占11.72%;土家族408人,占3.43%;瑶族250人,占2.10%;侗族217人,占1.82%。2011年人口出生率10.93‰,死亡率7.32‰,自然增长率3.61‰。

辖区东西直线距离21.8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8.3千米,总面积214.66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10%,其中城区42.4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19.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05.6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地处衡(阳)邵(阳)低山丘陵地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地形分为三大块:南面低山,平均海拔450米,罗市镇吊井岭为境内最高点,海拔504米;中、西部丘陵冈地,海拔300米左右;东部和北部沿邵水、资江一带为堆积平原,低平宽阔,海拔230~250米。最低点为城北路街道南江嘴,海拔226米。

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春暖多阴雨,夏热降水多,秋凉易干旱,冬冷雨水少;夏天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1970~2011年平均气温17.1℃,1月平均气温4.5℃,极端最低气温-10.5℃(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8.6℃,极端最高气温39.5℃(1971年7月21日)。1951~2011年最低月均气温1.2℃(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0.2℃(1971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3.4℃,最大日较差21.1℃(1951年2月18日)。生长期年平均246天,无霜期年平均277天,最长达337天,最短为247天。1981~201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1546.9小时,年总辐射108.6千卡/平方厘米。气温低于0℃的天数平均每年5天。1951~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1323.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62天,最多达192天(1982年),最少仅134天(195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013.7毫米(199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902.6毫米(196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6月,5月最多。

水文  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214.66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资江,长18.2千米;二级河邵水、雨溪2条,长37.2千米;三级河檀江、板桥溪、潘家溪3条,长37.7千米;四级河4条,长27.0千米。境内河流总长度120.1千米,河网密度0.56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114.92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资江,从邵阳县长阳铺镇龙湾岭村竹林寨入境,至资江与邵水交汇处—南江嘴出境,流经境内雨溪镇和城南、城西、城北路街道,长18.2千米,流域面积52.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28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邵水、雨溪。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砂金、铁锰、无烟煤、大理石、石灰石等。其中大理石估测储量2.5亿立方米,大多为墨黑色,也有红、白、花等彩色的,矿体埋藏浅,厚度10米以上,主要分布于罗市镇、檀江乡和雨溪镇。砂、卵石,分布于境内资江河段中,年产上百万吨。

农业资源丰富,盛产水稻、油料、蔬菜、生猪、家禽、鱼等。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水、干旱、冰冻、大风冰雹等。

洪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暴发概率为35.7%。1949年以来,突出的年度是1949、1954、1955、1982、1994、1996、1998、2002、2003年,主要发生在6~7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6年7月10~18日,暴雨猛降,总降水量达471毫米,为历年同期均值10倍之多,超警戒水位8.24米。原西区5个街道、33个居委会遭受洪灾,受灾人口8.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74.0%,损坏房屋1.5万间,其中倒塌986间,直接经济损失5.51亿元。

干旱频繁,四季皆有,秋旱概率大。1949年以来,发生概率约5.5年一次,突出的年份有1951、1960、1963、1985、1991、1992、1999、2003、2005年。1998年9月16日至次年4月24日的221天中,降水总量不足200毫米,资、邵水位低,其它小河断流,水库、池塘干涸,3000多亩稻田无水耕种,人、畜饮水困难。

冰冻,一般从12月上、中旬开始,翌年2月中、下旬结束,其中1月下旬后期到2月上旬前期,是冰冻出现频率最高时期。年平均冰冻5天左右。1949年以来,于1954~1955、1969、1977、1984、2002、2003、2004、2008年共发生8次大的冰冻。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2008年1月14日~2月4日,持续时间22天,为百年未遇的特大冰冻灾害,境域全部冰冻,8.42万人受灾,倒塌、损坏房屋323间,冻死禽畜20万羽(头);农作物受害面积5.58万亩,绝收面积3.96万亩;交通阻塞,电力紧张,基础设施损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2.73亿元。

经济概况

农业  2011年,全区耕地面积7.83万亩,人均0.24亩,可利用林地面积8.40万亩。农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0.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7亿元,2011年达到4.69亿元,比上年增加24.3%,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8%。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53万吨,人均171.1千克,其中水稻5.00万吨,玉米2688吨。经济作物有西瓜、柑桔、草莓等。2011年,西瓜种植面积1.21万亩,产量1.44万吨;柑桔栽培面积1.42万亩,产量1.59万吨;草莓种植面积600亩,产量362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88万亩,产量2021吨,其中油菜种植面积1.08万亩,产量1113吨;花生种植面积7650亩,产量872吨。蔬菜种植面积2.22万亩,产量3.68万吨,主要品种有辣椒、白菜、萝卜等。

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1.59万头,年末存栏10.84万头;羊饲养量1.43万只,年末存栏7600只;牛饲养量1.12万头,年末存栏7000头;家禽饲养量214.45万羽,上市180.15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73万吨,其中猪肉1.41万吨,牛肉400吨,羊肉106吨;禽蛋230吨。畜牧业总产值2.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5%。

2011年造林5000亩,完成封山育林5000亩,低产林改造2000亩,中幼林抚育8000亩;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8000亩,年均3600亩;新增封山育林10000亩,年均2000亩。

渔业以池塘、水库和网箱养鱼方式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淡水水面600公顷。2011年,网箱养鱼12箱,产量10吨;鱼塘养殖面积400公顷,产量1765吨;水库养殖面积200公顷,产量360吨。水产品总量2102吨。渔业总产值2085.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

2011年,拥有农业机械2.15万台。名优特农产品有朝天椒、黄芽白、砂罐萝卜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茄子、番茄、丝瓜等。农民人均纯收入9157元,较上年增长17.1%。

工业  工业总产值1998年8.25亿元,2011年达到103.45亿元,累计增长11.5倍,比上年增长39.6%;实现工业增加值2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51亿元,增长82.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9.0%。工业企业完成利税7.15亿元,增长89.2%。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4.8%。

2011年,规模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1万人,新增0.2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和高技术行业分别增长36.6%和32.5%,增速分别快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6个和4个百分点,6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规模工业10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下降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1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新增专利认证7项,创建省部级名牌产品3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

2003~2011年,区属规模工业由15家发展到55家,总产值从2.21亿元增加到93.82亿元,实现利税由0.10亿元增加到6.71亿元,分别为2003年的3.7倍、42.6倍、67倍。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0.68亿元,增长51.2%,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实现收入0.56亿元,增长49.6%。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5239个,职工1.3万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卖店、电视购物、网上商店等新型商业发展迅速,友谊阿波罗、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相继落户境内。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3.92亿元,比上年增加18.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70亿元,同比增长61.4%。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63亿元,比上年增加16.7%。进出口总额596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52.6%;其中进口8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0%,主要产品有包装盒、设备零件等;出口588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2.0%,主要产品有纺织机械、水电设备、竹制品等。

财政金融  2011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是1998年的8倍。从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153万元,增值税1024万元,个人所得税75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3%、26.1%、2.9%,企业所得税469万元,基本与上年持平。人均财政收入702.6元,比上年增长23.0%,为1998年的11倍。完成财政支出5.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8%,是1998年的18倍。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艺术团体17个,比上年增加200人,增加10.0%。从业人员600人,比上年增加20.0%。剧院1座,座位1500个,年演出85场次,观众达10万人次;文化馆(站)14个,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室)45个,建筑面积8215平方米,藏书66.95万册;还有歌舞娱乐场所72个,游艺场所55个,文化艺术培训基地12家。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80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23人;实现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城北路艺术团、西湖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等。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宝庆竹刻、羽毛画、木偶戏、阿语书法、邵阳根雕、纸马等,其中羽毛画和阿语书法分别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语书法,即阿拉伯语书法,邵阳回族人称之“经字画”,是把《古兰经》中的章节组成花草之类的图案,以表达《古兰经》教义的民间绘画。)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52所,在园幼儿7976人,专任老师347人;小学40所,在校生2.46万人,专任教师10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6所,在校生4198人,专任教师39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省、市属学校有小学2所、中学6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2所)、中专4所、职业技术学校5所、高校5所。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28所。

2011年,全区(不含境内省、市属学校)义务教育经费达1.1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6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9910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913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18.3%、15.7%、25.0%。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3.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科技 2011年末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5个,重点实验室2家。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972人,其中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专业技术人才847人,技能人才898人。主要科研机构有板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即区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所,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6所。另有市属医院5所、企业办医院1所、民办医院2所和个人诊所80余家。区属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82张,每千人1.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7人,其中执业医师260人,执业助理医师161人,注册护士36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执业(助理)医师1.3人、注册护士1.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7.34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3480台次,出院病人1.82万人次,病床使用率为67.0%。

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为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7.7%,卫生厕所普及率63.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2.41万人,参合率97.8%,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平均住院补偿率74.9%,实际补偿率53.7%;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5岁,其中男性84岁,女性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90‰、4.47‰、2.06‰,孕产妇住院分娩998.6‰,免费婚检率900.5‰,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8.3‰。区属1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为655.0‰;以区为单位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500‰以上。至2011年末,创建省级卫生区和卫生村各1个。

体育  有体育场地60处,其中标准体育场20个,体育馆6座,运动场31个,游泳池3个。2008年,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体育社团7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60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全民健身活动日、职工篮球赛、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庆重阳老年人体育活动日、健身球赛。建有16条健身路径和20个健身中心,13个建制村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5.5%。

本地体育健儿累计取得亚洲冠军4项(次),全国冠军18项(次),全省冠军52项(次)。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039户,人数1.68万人,支出3681.56万元,比上年增长49.3%,月人均183.1元,比上年增长50.9%;城市医疗救助487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650人次,支出19.96万元,比上年增长8.0%;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541人次,支出15.47万元,比上年增长20.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78户,人数6026人,支出540.89万元,比上年增长77.9%,月人均74.8元,比上年增长46.1%;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47人,支出82.24万元,比上年增长42.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37人,支出115.41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农村医疗救助893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910人次,支出20.73万元,比上年增长4.0%;城乡临时救助127人次,支出7.62万元,比上年增长5.0%。

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2200人次,紧急转移安置590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9124.6公顷,倒塌房屋67间,直接经济损失2462万元,救灾支出150万元,比上年增长0.6%。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96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8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63.11万元,比上年增长15.0%。

社会福利费73.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福利单位17个,床位380张。福利企业4个,安置残疾职工81人,福利企业产值1586万元。社区服务设施7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个,社区服务站35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32个。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0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6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全年共帮助71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组织28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

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8223.0万元,比上年增长22.1%,基金支出合计6868.6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6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5533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398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05人和10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5417人,比上年末增加31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2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740人,比上年末增加568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258人。参加工伤保险3809人,比上年末增加89人,此89人即当年新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全年认定(视同)工伤191人,比上年增加171人;评定伤残等级8人,比上年增加8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45人,比上年增加1人。参加生育保险5432人,比上年末增加232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272人次,比上年增加7人次。

城镇企业职工3.5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8.8%;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6万元,比上年增加2093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42万元,比上年增加1559元。2011年末,全区动态劳动合同签订率80.0%。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0件,其中调解组织受理(含仲裁机构案外调解)32件,结案率100%;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28件,当期全部审结,结案率100%,比上年增加5.0%,涉及劳动者136人,涉案金额268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等3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3108万人次,货运总量2567万吨。

洛湛铁路,境内长8.1千米。邵阳火车南站位于城南街道,每日始发客车4列,过境客车10列,往东直达上海,往南直抵广州、湛江、南宁,北上通达青岛、北京等地,均为快车。

沪昆(上海-昆明)高速公路,境内长16.6千米,与邵(阳)衡(阳)高速、邵永(州)高速相通,设有邵阳南互通进出口,与西湖路、邵州路、207国道衔接。320国道,境内长4.9千米,双向4车道。207国道,境内长9.7千米,双向4车道。217省道,境内长10.6千米,是境内通往湘南与广西的主要公路。有县(区)道6条,总长43.2千米,乡道12条,总长65.3千米。

境内通航河道有资江、邵水2条,总长40.0千米,均为七级航道,最大通航能力均为50吨级船舶。2011年客运量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9万人·千米,货运量52万吨,货运周转量2079万吨·千米。

能源  发电企业2家。国电湖南宝庆煤电有限公司,投资60亿元,总装机容量为2×66万千瓦,第一台机组已投产发电,第二台机组即将投入生产;檀江水电站,发电机组2台,年发电量60~70万千瓦时。变电站4个,即城南、檀江、城西、板桥变电站,均属邵阳电网,输变电等级前2个皆为220千伏,后2个分别为110和35千伏。

水利  水库有小Ⅰ型5座,小Ⅱ型24座,总库容量1430万立方米,通水渠道420千米。城北路街道西外湾防洪堤,长370米,黄海高程220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西外湾排渍站,以排除西外湾防洪堤内渍水为主,兼排城市污水,包括进水涵、集水井、泵房等,总装机容量为3×280千瓦,整个枢纽工程占地750平方米。

名胜旅游

旅游业概况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宝庆古城墙、蔡锷故居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卸甲坊、松坡图书馆、育婴堂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4处,区级有邵阳节孝贞烈总坊等13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蔡锷故居。旅行社17家,星级旅游饭店11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8家),床位2225张;其他宾馆84家,床位3488张。2011年接待客人26万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38.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

重点名胜古迹

松坡图书馆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红旗路街道红旗路社区。1943年为纪念民主革命家蔡锷而集资兴建。主要建筑有藏书阅览楼、学术讲演厅、蔡公祠和益园9、10号等房舍,占地1.2万平方米。现尚存藏书阅览楼,建筑面积2009平方米。1990年新建的松坡图书馆为四合院,建筑面积3740平方米,藏书35万册,其中古籍线装书3.8万册。

古卸甲坊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心路街道沙井头社区。相传三国时期,张飞打零陵前在此练兵卸甲。始建年月未详,重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坐东面西,系小型庙宇建筑,砖木结构,一厅两厢,檐缘门户饰有精美花纹图案,门额上书“古卸甲坊”四字。正厅内原供有张飞塑像,已毁。2009年复建。

育婴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红旗路街道南正街社区,为意大利天主教收容中国孤儿于1932年建造,中欧式建筑,坐东面西,二层大青砖墙小青瓦房,中间为走廊,两房对开,共22间,建筑面积670平方米。造型新奇大方,泥塑工艺精细,花鸟图案逼真,保存比较完好。

龙桥铁犀  为宝庆古十二景之一。是桥横跨邵水,唐乾宁年间始建木桥,南宋理宗二年(1226年)改为石墩桥,于中墩上游置铁犀。1924年大水,桥被冲毁,复修时置铁犀于西侧桥墩下游。1949年特大洪水,桥又毁,铁犀沉入河底。1950年修复,将木筏形梁板改为钢筋混凝土梁板。1993年再度扩建,塑造4尊栩栩如生的犀牛坐卧桥头两边。此处建桥历经千余载,屡毁于水、火、兵燹(xian),多次重建,几次易名跃龙桥、青龙桥、东关桥、东风桥。

邵阳节孝贞烈总坊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城北路街道西外街社区。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单列式条石框架结构,四柱三弄,宽约8米,高约10米,面东背西。正面和背面均有做工精细的浮雕图案、铭文,刻记节妇姓氏240余名、 “邵阳节孝贞烈总坊”八字。整座建筑结构坚牢,保存完好。

风景点

魏源广场  位于城南街道、火车南站前,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35米,总面积9.45万平方米。中央设置圆形音乐喷泉和魏源铜像,像两侧有反映魏源生平事迹的浮雕4座。

六岭春色  宝庆古十二景之一。六岭,指位于邵阳旧城内东南角(今中心路街道)的天池、铁局、望仙、六一、八角、鹿头六座山岭。宋代在六岭顶上各建一亭,后又在六亭之间筑镇边楼。春至百花争艳,莺燕啁啾,故称为“六岭春色”。亭阁早毁,尚存1939年修建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

松坡公园  坐落雨溪镇五花村,占地125公顷,水域约占50%。文化景区设有蔡锷铜像和纪念馆、贺绿汀墓和音乐广场以及邵阳烈士陵园等;游乐景区建有峡谷森林野趣园、水上浏览乐园等。

仙人井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北路街道仙人井社区。一名云泉,相传何仙姑曾饮此水,又名何氏仙井。井台依地势分为两层,上层石壁上有碑,阴刻“古仙人井”四字。泉水自石壁孔涌出,落入池中。2004年修复。

无底洞  位于檀江乡曾桥与永兴村之间,属大型石灰岩地下溶洞,因洞深不见底故名。现已开发游览路线4千米,沿途分布着仙山琼阁、十里画廊、时光隧道等五大景区。

风土人情

赛神会  清咸丰年间,境内一年一度举行赛神会。农历六月十三、十九、二十三、二十四日,相传为龙神、观音、火神、雷公生日,“城内居民醵(ju)金赛祀,旗鼓羽葆,复衍百戏,环游于市,费甚巨”(清光绪《邵阳县志》)。民国时期,赛神会仍很盛行,队伍按保、柱排列,先在考棚街集合,再去火神庙、水府庙行香。每队前抬香案、贡果,后列旗帜、龙灯、高跷、渔人戏蚌、罗汉戏狮、采莲船等,观者堵街塞巷,人头攒动。新中国成立后,赛神会不再举行,但其文艺形式仍活跃在大街小巷。

古尔邦节  回历十二月十日,是境内回族主要的三大节日之一:宰牲节,又称大会礼日。“古尔邦节”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牺牲”。每逢节日,穆斯林沐浴净身,穿戴整齐,到清真寺听阿訇讲演并礼拜。有人牵着牛或羊到清真寺去宰,所宰牛羊,有的合伙分食,有的捐送清真寺办餐庆祝节日。该节,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特产品  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宝庆朝天椒、白田萝卜、羽毛画、石雕等。

宝庆朝天椒  自古负有盛名,《宝庆府志》记载:“辣椒……小者为朝天辣椒,又名七姐妹,其味甚辣”。其果实小巧玲珑,尾尖朝上,上尖下圆,果皮较薄,表面光滑,火红耀眼,辣味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产罗市、檀江、板桥等乡镇。

白田萝卜  邵阳有句俗语:“白田萝卜不要油,筷子夹起两头流”。清代以来,白田萝卜以其质优、高产享有盛名。它产于城南街道白洲社区沿资江两岸,根状如砂罐,俗又称砂罐萝卜。

羽毛画  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羽毛画。邵阳市羽毛画厂创作的羽毛画屏、羽毛蜻蜓、羽毛蝴蝶等,深受青睐。1988年,该厂设计制作的全开窗式包装盒,不用揭盖能见盒内产品,获轻工业部出口创汇金龙腾飞奖。生产的蝴蝶、凤蝶、飞蛾三类共180多个品种,95%的产品出口。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雕  《宝庆府志》称本地产墨石,用来雕刻笔筒、笔架、象棋子等小巧工艺品,历代不衰。石狮,乃石雕艺术中的珍品,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和吉祥的象征,或置于门首,或蹲伏桥头,以壮观瞻。最能代表石雕艺术水平的是邵阳节孝贞烈总坊上的图文,刻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两面刻有五龙拱胜、镂花石格、双龙抢宝、双狮滚球等。

重大事件

辖区内重大事件有竹艺品获国际银奖、国务院授牌邵阳市一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柑桔获国家金杯奖、大型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环球巡展等。

竹艺品获国际银奖  清光绪十五至三十二年间(1889~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专程派人到境内订购竹雕工艺品,作为向慈禧太后进贡的礼物。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出使英国参赞,携带境内竹艺品作为对外馈赠礼物。竹艺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先后参加过“芝加哥世界展览会”、“南洋工程展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多次获奖,其中1925年管弦室左氏兄弟设计制作的荷叶花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自此,境内竹艺品声誉日隆,扬名中外。

国务院授牌邵阳市一中  1959年,邵阳市一中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其代表于翌年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接见,并荣获周总理亲笔题写的“先进单位”镜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0世纪60年代,大批知识青年响应政府号召,上山下乡,接受教育,锻炼筋骨,磨砺意志。1963~1965年,境内城区2405名知识青年去绥宁、城步、新宁、洞口等县插队落户,兴办农场。

柑桔获国家金杯奖  1985年,城南园艺场栽培的温州蜜柑尾张,无核,果汁多,甜酸适度,且耐贮藏,在全国农产品评比中被评为优质水果,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

大型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环球巡展  曾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描绘肖像的国际知名画家李自健(向阳街社区人),于1991年艺术地重现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作者带着此画和其创作的“人性与爱”系列油画环球巡展4次,先后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50万人驻足观瞻,8万多人写下真挚感言,安南写信给李自健说:“你对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体现在你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环球巡回展览中,这对你的艺术和你的国家都是一份献礼”。

著名人物

辖区内著名人物有军事家蔡锷、革命先烈雷瑜、教育家马邻翼、辞学家刘范猷、演艺明星王佑生、伊斯兰教阿訇苏真卿、当代学者和金融家朱硕甫等。

马邻翼(1865~1938),派名敬唐,字振吾,回族,城西街道人,著名教育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乡试,中举人。三十年东渡日本,得与孙中山等结识,翌年加入同盟会,归国后任湖南省视学,兼全省师范传习所监督,先后创办妙高峰简易师范、驻省邵阳中学、偕进小学。三十二年,由学部奏调到部,任总务司主稿。1912年,被委派为教育部首席参事。后在甘肃任教育厅厅长等职,其时创办师范、法政、中小学校277所,选送出洋留学生100余人。1921年,北洋政府任命为署理教育部次长,代部长。后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国宪委员会委员、公民大学校长等职。多著述,工书法,著有《新教育学》、《伊斯兰教概论》等。

刘范猷(1895~1971),红旗路街道人,辞学家。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本科英语部,后精研史学、文字学、目录学和图书馆学。1926年,应舒新城之约去南京编纂《辞海》,后又去杭州、上海,继续致力于《辞海》编辑工作。1957年,调至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图书组任主任兼古代史研究员,并参与《湖南省志》编纂工作。1958年,调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参加重行修订《辞海》工作,直至《辞海》试行本出版才退休,时年71岁。舒新城常对人说:“范猷是‘活辞典’,编辑《辞海》缺他不行”。刘几十年如一日,先后参加《辞海》、《中华百科辞典》、《标准国音学生字典》、《增订中华大字典》等辞书编纂工作。

雷瑜(1903~1930),女,又名子平,檀江乡台上村人,革命先烈。其二哥雷逸民,系大革命时期“团山八烈士”之一。1922年,考入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1924年,她和刘和珍等不畏权势参加反对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的斗争,舍身与暴徒搏斗,至被打得“衣裙俱碎,骨节尽损”而不顾。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18日,段琪瑞政府的卫队对抗议执政当局野蛮行径的游行队伍进行屠杀,史称“三一八”惨案。雷奋不顾身参加追悼死难烈士的活动,愤怒声讨反动当局的罪行。1928年秋,奉中共中央之命到武汉,化名刘李氏,与革命者刘顺民(化名)扮成夫妻,从事地下工作。翌年9月19日,雷与刘同时被捕,刘不久被杀害,雷被关押。在狱中,她坚强不屈,与敌斗争。1930年9月,英勇就义,时年27岁。

王佑生(1906~1983),名祖价,板桥乡桥头村人,演艺明星。16岁那年闹元宵,王扮演蚌壳精,为邵阳花鼓戏名角王清云看中,招为弟子,专攻花旦,后以老旦见长,人称“花鼓奶奶”。1953年,王将《打鸟》搬上舞台,担任主角。 1955年,在湖南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演员一等奖。次年,《打鸟》在北京汇报演出,梅兰芳、田汉等戏剧大师亲临观看,梅接见了王,肯定《打鸟》“内容是健康的,扮演毛母的王佑生同志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同年,又在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演出《打鸟》等花鼓戏,赢得热烈掌声。1959年,王出席全国文联群英会。次年,又出席全国文教卫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朱硕甫(1933.8~2003.2),大祥区人,当代学者,金融家。1987年以来,朱陆续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经济论文与调查报告110篇,80余万字,其中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管理》、国务院研究中心《中国第三产业》等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转载)68篇,有12篇获全国征文一、二等奖;曾4次出席全国煤炭经济信息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调查撰写的代表作《应该实事求是调整煤炭承包基数》、《我国煤炭紧缺的原因与缓解途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为国家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了战略性意见。《我国信贷资金投入产出的现状、成因与治理对策》一文,引起国家有关领导人重视,被国家列为金融政策实施。朱个人传略被辑入《当代中国金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撰稿人:袁文军 罗意苍 黄百魁  初审:李桂楚 肖建新  复审:


 

中心路街道(Zhongxinlu Jiedao)430503001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妇女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境内有中心路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8′17″~111°30′07″,北纬27°13′08″~27°14′16″。地处大祥城区东北角,东濒邵水,与双清区桥头、东风路街道相望,南与翠园街道相邻,西与红旗路街道相接,北与城北路街道相连。办事处驻六岭社区田家湾二巷47号,距区政府驻地4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38年,属邵阳县建治镇。1949年10月,属邵阳县邵阳市(区级)。1950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隶邵阳市。1953年1月,属第一区和第二区。1956年5月,属邵阳市西区。1957年8月,撤销西区,分设城西、曹婆井办事处,属曹婆井办事处。1960年4月,属邵阳市红旗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8月,置于曹婆井、红旗办事处管辖。1968年9月,曹婆井办事处更名为红卫办事处。1977年12月,邵阳市西区(县级)成立。翌年3月,复设红卫街道,属西区。1979年10月,辖邵新街(原邵府街)、新建村、立新街(原觉化街)、朝阳街(原曹婆井)、中心路、邵水桥、前进巷(原田家湾)、爱民巷(原爱莲巷)、东门口、拦河坝10个居委会。1981年,新建李子园居委会。1982年1月,更名为中心路街道。1992年,增设戴家坪、邵阳师专院、翠园3个居委会。1996年5月,李子园、三八亭(原邵水桥)、拦河坝、戴家坪、邵阳师专院、翠园6个居委会划归翠园街道。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境域属大祥区。2002年7月,合并设立中心路(原红旗路街道的太平巷并入)、曹婆井(爱民巷并入)、府门口(东门口并入)、邵府街、沙井头、六岭6个社区。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中心路、曹婆井、府门口、邵府街、沙井头、六岭6个居民委员会,下设72个居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52万人,全是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2625人。总人口中,男性1.27万人,占50.38%;女性1.25万人,占49.62%;14岁以下3901人,占15.49%;15~64岁1.73万人,占68.62%;65岁以上4001人,占15.8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45万人,占97.41%;有回、苗、侗、瑶等10个少数民族,共653人,占2.59%;超过100人的有回、苗2个民族,其中回族42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4.32%;苗族128人,占19.60%。2011年人口出生率10.09‰,死亡率7.02‰,自然增长率3.07‰。辖区东西直线距离2.4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9千米,总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597人。

经济概况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2亿元,实现利润4450万元。吸纳就业人员2013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24亿元,比上年增加22.0%;城区集市贸易成交额2.62亿元,比上年增加16.0%。有大小超市186家,从业人员1036人,集贸市场3个,个体工商户1330家。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万里百货、中心大药房、中国黄金邵阳旗舰店、华龙大酒店等相继落户境内。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艺术院团2个,从业人员165人;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个,演职人员350人;俱乐部19所,文化专业户86户,文化站6个,建筑总面积2875平方米;公共图书室5个,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藏书3.2万册。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邵阳剧院、邵阳歌舞团。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225人,专任老师108 人;小学2所,在校生1281 人,专任教师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域内有市属中学1所(邵阳市四中),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5所。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医院2所(白求恩医院、中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所,病床400张。专业卫生人员123人,其中执业医师35人,执业助理医师21人,注册护士45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3.16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3100台次,出院病人1.32万人次,病床使用率95.6%。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95 ‰、2.23‰、2.81‰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0.4‰,免费婚检率943.3‰,儿童免役规划疫苗接种率983.4‰。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00户,人数2003人,支出406.21万元,比上年增长15.0%,月人均169元,比上年增长8.0%;城镇医疗救助115人次,支出5.81万元,比上年增长7.0%;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65人次,支出3.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8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32万元,比上年增长7.5%。新增就业人员59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3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全年共帮助11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2011年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00人。

 

撰稿人:黄芳   初审:肖建新 杨武军   复审:

 

 

 


 

红旗路街道(Hongqilu  Jiedao)430503002

 

“基层工会工作全国百家示范乡镇(街道)”,“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省平安街道”,“省民政工作先进街道”。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处繁华商业街红旗路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7′38″~111°28′08″,北纬27°13′05″~27°13′32″。地处大祥城区中心地段,东至九井湾步行街与中心路街道相接,南至市委大院后墙与翠园街道相连,西至西湖路与城西街道毗邻,北至城北路与城北路街道接壤。办事处驻南正街社区红旗路412号,距区政府驻地3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32年,属邵阳县第一区。1938年,属邵阳县建治镇。1949年10月,属邵阳县邵阳市(区级)。1950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隶邵阳市。1951年7月,属邵阳市第一街政府。1953年1月,撤街设区,属邵阳市第一区。1955年7月,第一区更名为城西区,属城西区。1956年5月,撤销城西区,调整设立邵阳市西区。1957年8月,撤销西区,成立城西、曹婆井办事处,属城西办事处。1960年4月,属邵阳市红旗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8月,属红旗办事处。1977年12月,属县级西区。1979年10月,辖建设村、宝庆路、九井湾、红旗路、太平巷、沙子坡、南正街、大安街、长新街9个居委会。1981年9月,更名为红旗路街道;建设村、宝庆路、长新街居委会依次更名为呙家园、宝庆中路、大祥坪居委会。1992年从宝庆中路居委会析出市委大院居委会。1996年5月,沙子坡居委会划入城南街道。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境域属大祥区。2002年7月,呙家园居委会并入大安街居委会成立大安街社区,大祥坪居委会并入九井湾居委会成立九井湾社区,市委大院居委会并入宝庆中路居委会成立宝庆中路社区,红旗路、南正街居委会更名为红旗路、南正街社区。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红旗路、大安街、南正街、九井湾、宝庆中路5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00个居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6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3.65万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2136人。总人口中,男性1.97万人,占53.97%;女性1.68万人,占46.03%;14岁以下7662人,占20.99%;15~64岁2.48万人,占67.95%;65岁以上4012人,占10.9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61万人,占98.97%;有回、苗等5个少数民族,共375人,占1.03%;超过100人的有回、苗2个民族,其中回族220人,占少数民族的58.67%;苗族125人,占33.33%。2011年人口出生率7.80‰,死亡率4.45‰,自然增长率3.35‰。辖区东西直线距离1.1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6千米,总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43万人。

经济概况

工业  工业总产值1997年为500万元,2011年达到1.70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工业实现增加值4740万元,比上年增长50.7%。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亿元,增长57.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0%,工业企业实交税金397万元,增长52.8%;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145人,新增82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7.59亿元,比上年增加20.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7亿元,同比增长22.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63万元,比上年增加19.0%。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514个,职工4280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卖店、电视购物、网上商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国美电器城、万里超市等相继落户境内。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艺术院团5个,从业人员157人,比上年增长20.0%。影院1座,座位500个,年放映1300场次,观众达30万人次;文化站1个,建设面积2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藏书35万册;还有歌舞娱乐场所2个,文化艺术培训基地9家,文化行业从业人员78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大祥坪文化艺术团。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7所,其中省级示范园1所,在园幼儿850人,专任老师70人;小学1所,在校生2200人,专任教师7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境内市属中小学有邵阳市五中、邵阳市资江小学;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27所。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个,其中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所,民办卫生所4所,拥有病床3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人,其中执业医生18人,执业助理医生10人,注册护士17人。另有市属医院1所(市中心医院)。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06万人次。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80‰、4.46‰、2.05‰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7‰,免费婚检率950.0‰,儿童免役规划疫苗接种率998.5‰。

体育  2011年末有体育社团1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6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全民健身活动,小学生拔河、田径、跳绳比赛。建有健身中心3个,体育场地5个(标准体育场1个,体育馆1座,运动场1个,非标准场地2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8.0%。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39户,人数1756人,支出353.17万元,比上年增长5.0%,月人均167.6元,比上年增长30.0%;城市医疗救助67人次,支出5.86万元;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4人次,支出4.80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0人,安置义务兵、士官25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2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全年帮助2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至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754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62人。

 

撰稿:刘银发   初审:肖建新  谭小武  复审:


 

城北路街道(Chengbeilu Jiedao)430503003

 

濒粼粼资江,傍宝庆古城墙;市政府坐镇在东,水映名城耸立于西,贞烈牌坊、古仙人井点缀其中;资江南路休闲娱乐悠然自得,城北路茶艺文化古色古香。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地处邵阳古城北部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7′45″~111°29′13″,北纬27°13′38″~27°14′16″。地处大祥城区北部,东滨邵水,与双清区桥头街道面对;南至城北路,自东向西依次与中心路、红旗路、城西街道接壤;西到樟树垅码头,与城西街道相连;北濒资江,与北塔区状元洲街道相望。办事处驻临津门社区城北路509号,距区政府驻地3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38年,属邵阳县建治镇。1949年10月,属邵阳县邵阳市(区级)。1950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属邵阳市。1953年1月,属第一区和第二区。1956年5月,属邵阳市西区。1957年8月,撤销西区,分设城西、曹婆井办事处,属该二办事处。1958年8月,属红旗人民公社和曹婆井办事处。1960年4月,属邵阳市红旗城市人民公社。1962年8月,复设办事处,属曹婆井、红旗办事处。1968年9月,曹婆井办事处更名为红卫办事处,属红卫、红旗办事处。1977年12月,邵阳市西区(县级)成立,属西区。次年3月,城北街道建立,辖西外街、西正街、临津门、资江街、城北路、北正街、大新街、大同街、向阳街9个居委会。1981年9月,城北街道更名为城北路街道,资江街、城北路、大新街居委会,依次更名为狮子街、遥临巷、大信街居委会。1990年,西外街居委会析出一部分与城西街道湘邵居委会合并设立仙人井居委会。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境域属大祥区。2002年7月,境内10个居委会调整设立6个社区,大同街居委会与向阳街居委会合并为向阳街社区,大信街居委会与遥临巷居委会合并为遥临巷社区,狮子街居委会与北正街居委会合并设立北正街社区,西正街居委会与临津门居委会合并成立临津门社区,西外街、仙人井居委会分别更名为西外街、仙人井社区。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向阳街、遥临巷、北正街、临津门、西外街、仙人井6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11个居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58万人,全是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2702人。总人口中,男性1.27万人,占49.43%;女性1.30万人,占50.57%;14岁以下3778人,占14.65%;15~64岁2.05万人,占79.34%;65岁以上1550人,占6.0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53万人,占98.11%;有回、苗等9个少数民族,共487人,占1.89%;超过100人的有回族,10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0.95%。2011年人口出生率9.79‰,死亡率7.06‰,自然增长率2.73‰。辖区东西直线距离3.4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2千米,总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316人。

经济概况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同比增长8.0%;工业实现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45.0%。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62亿元,比上年增加22.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3亿元,同比增长26.0%。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712个,职工2510人;步步高、友谊阿波罗、家润多、白公城宾馆(四星级)相继落户境内。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即城北群众文化艺术团,团员320人。文化站2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50平方米,藏书1.2万册。民间艺术有太极拳、羽毛画等,2011年太极拳队在省太极拳比赛中获一等奖。大型文化活动场地资江南路,日活动人数5000人以上,每年在此组织各种文化健身活动200多场次。

教育  2011年末有小学1所,即向阳小学,在校生2000余人,专任教师72人;另有市属邵阳师范附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中专和职业中专学校有邵阳师范、邵阳市商业技校。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个,其中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所,病床12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0人,其中执业医师25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24人。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诊疗1.08万人次。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5岁以下儿童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10‰、3.37‰,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9.5‰。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19户,人数2659人,支出536.05万元,比上年增长5.0%,月人均168元,比上年增长7.8% ;城市医疗救助150人次,生活无着人员救助95人次,支出6.51万元,比上年增长5.8%。2011年新增就业人员603人,失业再就业358人,其中困难对象再就业150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8人,帮助1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2011年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8801人,其中新增3000人。新增廉租住房补贴家庭66户,落实廉租房补贴1223户。

 

撰稿:何少飞    初审:肖建新  曹红忠   复审:


 

城西街道(Chengxi  Jiedao)430503004

 

邵阳工业重要基地,新闻信息传播阵地,“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省民族工作联系点”,“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位于邵阳古城西面,故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5′48″~111°27′08″,北纬27°12′54″~27°14′23″。地处大祥城区西北角,东临西湖路,与红旗、翠园街道相邻,南至迎春路与百春园街道接壤,西与城南街道相连,北与北塔区新滩镇街道隔资江相望,并与城北路街道为邻。办事处驻二纺机社区马蹄路139号,距区政府驻地1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7年,属邵阳县安远乡。1949年10月,解放。1950年6月,属邵阳祭旗坡乡。1951年3月,属邵阳市郊区祭旗坡乡。1952年2月,属马蹄塘、白田乡;12月底,属乌鸦乡。1953年3月,属邵阳市第四区。1956年6月,属邵阳市城南乡。1958年10月,属城南人民公社。1959年4月,属红旗城市人民公社和城南公社。1961年3月,邵阳市调整组建城西公社,属城南、城西公社。1962年10月,属城西公社。翌年10月,属城西、城南公社。1964年,划入郊区办事处管理。1977年12月,属红旗、红卫两个办事处合并成立的邵阳市西区(县级)。1978年3月,城西街道成立,辖城西、一路、二路、金家、白田、樟树6个居委会。1979年10月,从城南街道划入七里坪居委会。1981年11月,将市郊区城西公社的西湖、樟树垅大队划入城西街道,设立西湖、樟树垅居委会。1985年,设立滑石村、前进山居委会。1994年,从城西居委会析出宝西居委会,从樟树居委会析出湘邵居委会。1996年5月,从滑石村划出部分设立西城居委会,将七里坪、滑石村、西城3个居委会划出到新成立的百春园街道。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辖西湖、前进山、一路、二路、金家、樟树垅、樟树、白田、湘邵、宝西、城西11个居委会。2002年7月, 11个居委会调整为6个社区,白田、湘邵、樟树垅居委会合并为樟树垅社区,一路、二路、前进山居委会合并为二纺机社区,宝西、西湖居委会合并为西湖社区,樟树、金家、城西3个居委会依次更名为香樟、湘印机、城西社区。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西湖、樟树垅、城西、二纺机、湘印机、香樟6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86个居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5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3.50万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4563人。总人口中,男性1.83万人,占52.29%;女性1.67万人,占47.71%;14岁以下5200人,占14.86%;15~64岁2.49万人,占71.26%;65岁以上4860人,占13.8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32万人,占94.75%;有回、苗、侗等12个少数民族,共1838人,占5.25%。超过100人的有回、苗2个民族,其中回族15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2.87%;苗族157人,占8.54%。西湖社区是全省民族工作联系点。2011年人口出生率10.93‰,死亡率6.95‰,自然增长率3.98‰。辖区东西直线距离2.8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3千米,总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937.5人。

经济概况

工业  是邵阳市工业重要基地,以纺织机械、印刷机器、通用机械和制药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工业实现增加值2.81亿元,利润4023万元。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业销售总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集贸市场3个,集市贸易成交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辖区内有大小超市69家,从业人员521人,个体经商户768户。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艺术院团2个,文化艺术单位1个,从业人员102人。有楚雄大剧院,座位1500个,年演出85场次,观众10万人次,是全省祁剧文化传承基地。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180平方米; 公共图书室6个,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藏书1.3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3982人,专任老师169人;小学2所,在校学生1782人,专任教师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2005人,专任教师11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还有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校区)、邵阳市特殊学校和景文中学(民办)。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所,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9所,病床150张。专业卫生人员60人,其中执业医师32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27人。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诊疗1.10万次。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9.4‰。

体育  2011年末有体育场地7处,全民健身活动场地6个,所有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0.2%。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83户,人数2765人,支出729.96万元,比上年增长47.0%,月人均220元,比上年增长52.0%。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24人,支出1.2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2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27人。新增就业58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0人,帮助47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610人。

 

撰稿:伍沛瑜   初审:肖建新  刘海龙  复审:


 

翠园街道 (Cuiyuan Jiedao)430503005

 

“省治安模范先进单位”,“省民主法制示范社区”,“省建设和谐示范社区”,“全省首届市民满意社区”。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境域有翠园小区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8′25″~111°29′38″,北纬27°13′22″~27°13′58″。地处大祥城区东南角,东与双清区东风路街道隔邵水相望,南与城南街道接壤,西与百春园街道相连,北与红旗路、中心路街道毗邻。办事处驻拦河坝社区戴家路,距区政府驻地3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7年,属邵阳县安远乡。1949年10月,解放。1950年6月,属祭旗坡乡。1951年3月,属邵阳市郊区祭旗坡乡。1952年2月,属马蹄塘乡。1956年6月,祭旗坡、板铺、马鞍、乌鸦乡合并为邵阳市城南乡,由市委农村工作部直管。1958年10月,檀江、面铺、庙山乡(一部分)并入城南乡组建城南人民公社。1960年4月,属红旗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属城西公社。1977年12月,设立邵阳市东区、西区、桥头区和郊区,属西区和郊区。1979年10月,属西区红卫街道和郊区城西公社。1981年11月,城西公社的戴家坪大队部分划入红卫街道新成立的李子园居委会。1982年1月,红卫街道更名为中心路街道。1994年9月,属西区新建的城南街道,辖原中心路街道的三八亭、李子园、拦河坝、师专院、戴家坪、翠园和原红旗路街道的沙子坡及新设的三里桥8个居委会。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1997年12月,城南街道更名为翠园街道。2002年7月,8个居委会合并成立5个社区:三里桥居委会并入沙子坡居委会成立沙子坡社区,戴家坪、师专院居委会并入拦河坝居委会成立拦河坝社区,三八亭、李子园、翠园居委会依次更名为三八亭、李子园、翠园社区。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李子园、三八亭、拦河坝、翠园、沙子坡5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18个居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7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2.76万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3003人。总人口中,男性1.37万人,占49.68%;女性1.39万人,占50.32%;14岁以下3811人,占13.79%;15~64岁2.16万人,占78.08%;65岁以上2246人,占8.1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 2.69万人,占97.55%;有回、苗、土家、侗等16个少数民族,共677人,占总人口2.45%。超过100人的有回、苗2个民族,其中回族37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39%;苗族136人,占20.09%。2011年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6.34‰,自然增长率2.65‰。辖区东西直线距离2.4千米,南北直线距离2.7千米,总面积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525.2人。

经济概况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工业实现增加值56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91亿元,比上年增加 22.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2亿元,同比增长25.0%。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652个,从业人员2280人。辖区内有3个农贸市场,年贸易成交额150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3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藏书3000册。

教 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368人,专任老师61人;小学2所,在校学生3265人,专任教师11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有省、市属高等院校1所、中专2所、普通中学2所。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服务站2所(另有市疾控中心、中西结合医院)。专业卫生人员26人,其中执业医师12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8人。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诊疗8305人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9 ‰,免费婚检率999.8‰,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9.6‰。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91户,人数1865人,支出337.94万元,比上年增长1.7%,月人均151元,比上年增长26.1%。安置义务兵、士官等46人。新增就业550人,失业再就业人数达350人,其中困难对象再就业113人。2011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807人。

 

撰稿:李丹     初审:肖建新  艾艳军   复审:

 

 

 

 

 

 

 

 

 

 

百春园街道(Baichunyuan  Jiedao)430503006

 

“国家群众体育先进社区”,“省级文明社区和节能减排先进社区”,邵阳高等教育集中地。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境域有大祥城区居住人口最多的居民小区百春园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7′08″~111°28′13″,北纬27°13′22″~27°14′02″。地处大祥城区中心偏西南,东与翠园街道接壤,南与城南街道相邻,西与城西街道相连,北与红旗路街道毗邻,七里坪社区插花坐落于城南街道的马鞍石和七里坪。办事处驻城西街道西湖社区宝庆西路9号,距区政府驻地2.5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7年,属邵阳县安远乡。1949年10月,解放。1950年6月,属祭旗坡乡。1951年3月,属邵阳市郊区祭旗坡乡。1952年2月,属马蹄塘乡。1956年6月,属邵阳市城南乡。1958年10月,属城南人民公社。1959年4月,属邵阳市红旗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属城西公社。1977年12月,设立邵阳市东区、西区、桥头区和郊区,属西区。1981年11月,属西区城西街道。1994年9月,西区城西街道析置百春园街道,辖原城西街道的滑石村、西城、七里坪和新设的沁芳园、怡馨园5个居委会;1996年7月,新设绛芸村、金桥2个居委会。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2002年7月,7个居委会调整为5个社区:怡馨园、绛芸村、沁芳园3个居委会合并成立百春园社区,滑石村、西城、金桥、七里坪4个居委会依次更名为滑石村、西城、金桥、七里坪社区。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滑石村、西城、金桥、百春园、七里坪5个居民委员会,下设78个居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5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2.50万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2544人。总人口中,男性1.31万人,占52.37%;女性1.19万人,占47.63%;14岁以下3165人,占12.66%;15~64岁2.05万人,占81.95%;65岁以上1348人,占5.3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40万人,占96.00%;有回、苗、土家、侗、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共951人,占3.80%。超过100人的有回、苗、土家3个民族,其中回族328人,苗族317人,土家族126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4.49%、33.33%和13.25%。 2011年人口出生率7.37‰,死亡率5.22‰,自然增长率2.15‰。辖区东西直线距离2.1千米,南北直线距离3.2千米,总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579人。

经济概况

工业  2011年末,工业总产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工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 %。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93万元,同比增长14.6%。

商业外贸  2011年末,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境内大小超市65家,从业人员498人,集贸市场2个,个体经商户726户。购物中心、专卖店、电视购物、网上商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紫鑫国际大酒店、邵阳烟草物流公司、喜乐多超市等坐落境内。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5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4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藏书3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2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4人。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800人,专任老师 62人。小学2所,在校生3968人,专任教师1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市属中学有十中、十三中,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省、市属高等学校有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邵阳分校、邵阳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有邵阳市艺术学校等。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所,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6人,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31人。另有市属专科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3.6万人次。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5岁以下儿童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12‰和3.37‰,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97.6‰。

体育  2011年末有体育场地6个,健身路径6条,健身中心1个,已实施3批全民健身工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5.0%。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4户,人数1447人,支出258.72万元,比上年增长32.6%,月人均149元,比上年增长28.0%;城市医疗救助37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36万元,比上年增长33.3%。新增就业5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5人,帮助2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617人。

 

撰稿人:刘虹镳   初审:肖建新 陈俊阳   复审:


 

城南街道(Chengnan  Jiedao)430503007

 

昔日园圃飘香,柑桔荣获国家“金杯奖”;而今火车、汽车南站坐落斯地,是拓城开发建设的“金三角”。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位于邵阳古城之南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7′28″~111°28′52″,北纬27°11′23″~27°12′58″。地处大祥城区南部,东滨邵水与双清区石桥乡面对,南与檀江乡、雨溪镇插花交错,西濒资江与北塔区茶元头乡相望,北与城北路、红旗路、百春园、翠园街道交叉错落。办事处驻百春园街道百春园社区百春园4栋,距区政府驻地2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7年,属邵阳县安远乡。1949年10,解放。1950年,属祭旗坡、板铺乡。1951年,属邵阳市郊区及邵阳县。1956年5月,祭旗坡、板铺、马鞍、乌鸦乡合并成城南乡,由市委农村工作部直管。1958年10月,将城南乡与从邵阳县划入的檀江乡、面铺乡及庙山乡的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组成邵阳市城南人民公社,属邵阳市。1961年3月,城南公社析出檀江、面铺公社;将1959年划入邵阳市红旗城市人民公社的西湖、白田、戴家大队析出组建邵阳市城西公社。1962年11月,将1958年9月划入城南公社的原庙山乡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入邵阳县。1963年10月,湖口井、桃花等7个大队划入城南公社(复建),属市郊区管辖。1977年12月,设立邵阳市东区、西区、桥头区和郊区,属郊区。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1987年2月,城西乡并入城南乡,属郊区。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辖神滩、白洲、马蹄、祭旗坡、红星、戴家、梅子、桂花、桃花、茅坪、紫霞、湖口井12个建制村和马鞍、深塘、七里坪3个工区。2002年,神滩、白洲、马蹄、祭旗坡、红星、戴家6个建制村改为社区,用原名;增设铜铃、九十亭社区。2006年,梅子、桂花、桃花3个建制村改为社区,用原名。2011年12月,撤销城南乡,设立城南街道。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神滩、白洲、马蹄、祭旗坡、红星、戴家、梅子、桂花、桃花、铜铃、九十亭11个居民委员会,茅坪、紫霞、湖口井3个村民委员会,马鞍、深塘、七里坪3个工区;下设101个居民小组,30个村民小组,20个生产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4.4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1万人,城镇化率89.2 %。另有流动人口4839人。总人口中,男性 2.26万人,占50.35 %;女性 2.23万人,占49.65 %;14岁以下 7410人,占16.50 %;15~64岁3.12万人,占69.49%;65岁以上6239人,占13.9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41万人,占98.22%;有回、苗、土家等5个少数民族,共792人,占1.76%。超过100人的有回族,69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7.63%。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死亡率7.06‰,自然增长率6.34‰。辖区东西直线距离6.4千米,南北直线距离4.8千米,总面积27.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637人。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3519亩,人均0.08亩;可利用林地面积2844亩。2011年末农业总产值8351.43万元,同比增长12.0%。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生产粮食620吨,人均13.8千克。柑桔种植300亩,产量180吨;蔬菜种植1902亩,产量1.12万吨。畜牧业以养猪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41万头,年末存栏4000头;家禽饲养量15.62万羽,上市家禽11.31万羽。生产肉类1630吨,其中猪肉1490吨,牛肉110吨。渔业以淡水养鱼为主,水域面积78公顷,总产量416吨。

工业  有工业企业21家,职工2062人,新增155人。2011年,工业总产值3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工业实现增加值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42万元,增长10.0%。工业园1个(建设中)。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6.93亿元,比上年增加8.9%。2011年进出口总额207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0%;其中进口87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0%;出口12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0%,主要产品有力达配件等,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商业网点543家,集贸市场6个,职工1696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电视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佳惠、步步高等相继落户境内。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474.49万元,比上年增加38.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92万元,比上年增加15.0%;完成财政支出1474.49万元,比上年增长21.6%。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艺术团体5个,会员78人。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3个,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藏书2.7万册。还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5人。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2706人,专任老师122人;小学6所,在校生3466人,专任教师17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省、市属学校有邵阳学院、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邵阳市艺术学校、邵阳市十三中学等。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达1050万元,比上年提高6.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其中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有病床3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人,其中执业医师20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29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43万人次,出院病人601人次。传染病发病率为1/10万。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90‰、4.17‰、2.06‰,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9.1‰。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91户,人数1502人,支出270.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8%,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长25.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18户,人数652人,支出50.86万元,比上年增长36.0 %,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40.0%;农村五保供养人员37人,支出5.52万元,比上年增长22.0 %。城镇新增就业56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全年共帮助1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

 

撰稿:何铁云  陈  鹏   莫湘莉

初审:肖建新  蒋顺红   复  审:


 

雨溪镇(Yuxi  Zhen)430503100

 

“邵阳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农村乡镇党建‘五个好’单位”。洛湛铁路、沪昆高速、207国道在此相汇,乃通衢要道。

政 区 概 况

名称来历  清道光《宝庆府志·疆里记》载,永成三都有禹溪,溪上建有单孔石桥,名禹溪桥。后演变称雨溪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2′26″~111°27′08″,北纬27°9′45″~27°12′35″。地处大祥区西部,东临檀江乡,南连罗市镇,西接邵阳县九公桥、长阳铺镇,北与北塔区茶元头乡隔资江相望。人民政府驻雨溪社区,距区政府驻地4.2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7年,属邵阳县安远、屏藩、宝南3乡。1949年10月,解放,属第三区。1950年,邵阳县调整为十七区,属第五区。1956年6月,撤区并乡,将社山、庙山、唐洪、古塘、唐瑶、人字并为庙山乡。1958年9月,庙山乡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划归郊区;10月,城南乡与从邵阳县划入的檀江乡、面铺乡以及庙山乡的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组建成邵阳市城南人民公社。1962年11月,原庙山乡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从城南公社析出,组建为邵阳县檀江桥区雨溪公社。1966年,为九公桥区雨溪公社。1977年7月,雨溪公社划入邵阳市郊区,辖雨溪、社山、罗利、塘瑶、唐瓦、五花、人字、新田、翁家、河洲大队。12月,设立邵阳市东区、西区、桥头区和郊区,属郊区。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并从邵阳县地域划入部分村落,调整组建新院(含人字)、小田、岐山村。至此,雨溪乡辖雨溪、社山、河洲、五花、新院、岐山、唐四(唐瓦更名)、塘瑶、罗塘(罗利更名)、翁家、新冲(新田更名)、小田12个村。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1999年4月,撤乡设镇,雨溪村改为雨溪社区,辖1个社区11个建制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雨溪居民委员会和社山、河洲、唐四、塘瑶、罗塘、翁家、小田、新冲、五花、新院、岐山1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8个居民小组,15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17人,城镇化率6.1%。另有流动人口266人。总人口中,男性1.10万人,占51.31%;女性1.05万人,占48.69%;14岁以下5029人,占23.42%;15~64岁1.38万人,占64.38%;65岁以上2619人,占12.2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14万人,占99.60%;有回、苗、朝鲜、瑶等7个少数民族,共85人,占0.40%。2011年人口出生率13.86‰,死亡率7.92‰,自然增长率5.94‰。辖区东西直线距离6.2千米,南北直线距离7.4千米,总面积34.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27.8人。

自 然 条 件

地形地貌   地形以丘陵为主,主要有大岭山、人字岭、杨家岭等,境内最高峰大岭山位于岐山、五花村及邵阳县搭界处,海拔465.7米,最低点位于社山村4组,海拔236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地下矿藏有无烟煤、大理石等,其中大理石储量8000万吨。其他自然资源有砂金、鹅卵石等。

经 济 概 况

农业  耕地面积1.45万亩,人均0.7亩;林地面积2.01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9万吨,人均69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茶、南竹等,油茶种植2000亩,产量达1000吨;南竹栽培800亩,年产竹子2.91万根。蔬菜种植4000亩,以番茄为主,年产量6800吨。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01万头,年末存栏0.81万头;家禽饲养量5.02万羽,上市家禽3.06万羽。2011年造林1050亩;水果种植1000亩,主要品种有柑桔、西瓜;拥有小中型农业机械158台,农民人均纯收入8055元。

工业  工业总产值2010年5.31亿元,2011年8.50亿元,增长60.1%,实现增加值1.71亿元。工业企业实交税金2010年275万元, 2011年557万元,增长102.5%。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572人,新增134人。在建工业园1个。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07亿元,比上年增加96.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11亿元,比上年增加57.1%。2011年出口3250万元,比上年增加30.0%,主要产品为竹制品,销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533.91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8万元。从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84万元,增值税17万元,企业所得税5.6万元,个人所得税5.9万元。完成财政支出533.91万元,比上年增长25.4%。

社 会 发 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图书室1个,农家书屋7家,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藏书10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8人,专任老师5人;小学6所,在校生1538人,专任教师8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91人,专任教师5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个人诊所12所,病床44张。专业卫生人员29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7人,注册护士5人,乡村医生15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28万人次,出院病人361人次,病床使用率40.0%。

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85万人,参合率92.0%;孕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91‰、2.12‰和1.21‰,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60.4‰。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5户,人数149人,支出30.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82户,人数1068人,支出71.64万元,比上年增长18.5%,月人均55.9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9人,支出9.92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09人,支出16.35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农村医疗救助21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12人次,支出15.88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农村临时救济1620人次,支出17.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0%。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9人,紧急转移安置29人,倒塌房屋13间,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救灾支出5万元,比上年增长30.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7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23人。

基 础 设 施

交通运输   形成由洛湛铁路、沪昆高速、207国道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能源  国电湖南宝庆煤电有限公司,总装机容量为2×66万千瓦,第一台机组于2011年10月正式投产发电,第二台机组即将建成发电。

水利  有水库小I型1座,小Ⅱ型7座,总库容量420.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390亩。

城区市政建设

城市道路  2011年末,该镇街道有207国道(主街道)、雨河路、雨罗路、育才路等,总长3.5千米。桥梁3座,总长0.6千米。

公共交通  2011年末,有公共交通线路1条。

园林绿化  2011年末有公园、陵园各1座,总面积138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6.7公顷。

 

撰稿人:何琳娜  初审:肖建新 何晓峰  复审:


 

罗 市 镇 (Luoshi  Zhen)430503101

 

大祥区回族发祥地之一,最古老的清真寺建于此,宝庆南路农副产品集散地。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镇机关坐落罗市桥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4′08″~111°28′52″,北纬27°4′45″~27°9′45″。地处大祥区西南部,东、南、西依次与邵阳县谷洲镇、黄荆乡、九公桥镇相邻,西北同雨溪镇接壤,东北与檀江乡毗连。人民政府驻罗市社区,距区政府驻地12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7年,属邵阳县三区屏藩和谷洲乡。1950年,属第五区。1956年6月,邵阳县将尊贤、苏家、敦睦、樟树、盘壁合并为面铺乡。1958年10月,面铺、檀江及庙山乡的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与城南乡组建为邵阳市城南人民公社,属邵阳市郊区。1961年3月,面铺公社从城南公社析出,属市郊区。1962年11月,面铺划归邵阳县,为邵阳县檀江桥区面铺公社。1977年7月,面铺公社划入市郊区; 12月,设立邵阳市东区、西区、桥头区和郊区,境域属郊区。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境域为市郊区面铺乡,辖龙亭、狮子、陈家、新华、凤凰、信家、砀山、划船、希夷、和平、禾家、白竹、罗市、蔡塘、苏家、盘壁、面铺17个建制村。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境域属大祥区。2001年8月,撤乡设镇成立罗市镇,辖区不变,属大祥区。2002年6月,罗市村改为罗市社区。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罗市居民委员会和新华、菜塘(原名蔡塘)、和平、砀山、陈家、苏家、信家、面铺、凤凰、狮子、希移(原名希夷)、白竹、划船、龙亭、禾家、盘壁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3个居民小组,209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91人,城镇化率为9.2%。另有流动人口4132人。总人口中,男性1.26万人,占52.94%;女性1.12万人,占47.06%;14岁以下4315人,占18.13%;15~64岁1.71万人,占71.8%; 65岁以上2383人,占10.0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25万人,占94.54%;有回、侗、维吾尔等6个少数民族共1260人,占5.29%;超过100人的有回族1215人,占少数民族的96.43%。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12.29‰,死亡率9.96‰,自然增长率2.33‰。辖区东西直线距离7.2千米,南北直线距离8.9千米,总面积43.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51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地处黄荆岭脚下,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丘陵为主,主要山岭有吊井、白马等,最高峰吊井岭位于希移村,海拔504米,最低点位于罗市社区,海拔281米。

自然灾害  以干旱为主,主要发生在7~9月。特大干旱为1985年,从4月中旬开始,连旱4个多月,造成6000余亩早稻欠收或失收,10余个村人、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55万亩,人均0.65亩;林地面积2.28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7.8%。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7万吨,人均532.4千克,其中水稻8632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700亩,产量580吨。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6128吨。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4.79万头,年末存栏1.91万头;羊饲养4195只,年末存栏1563只;家禽饲养35.62万羽,上市29.81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900吨,其中猪肉2570吨。2011年造林830亩,其中防护林700亩,经济林100亩,竹林20亩,林木覆盖率28.2%。2011年,拥有农业机械1.2万台。农民人均纯收入7156元。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实现增加值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1亿元,增长36.9%。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0.11亿元,增长15.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2.2%,工业企业实缴税金530万元,增长19.5%。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552人。工业园1个。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622.15万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8.51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完成财政支出864.52万元,比上年增长31.5%。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0个,建筑面积370平方米,藏书3万册。

教育  2011年有幼儿园1所,在园学生155人,专任老师8人。小学5所,在校学生1265人,专任教师9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645人,专任教师5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个人诊所17所。专业卫生人员31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3人,乡村医生20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12万人次,出院病人640人次。

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7.0%,卫生厕所普及率65.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24万人,参合率95.0%。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82‰、7.22‰、5.0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83.5‰,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83.5‰。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0户,人数51人,支出9.18万元,比上年增长42.5%,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长49.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14户,人数1048人,支出88.03万元,比上年增长15.5%,月人均70元,比上年增长40.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7人,支出19.60万元,比上年增长30.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38人,支出21.71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农村医疗救助66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23人次,支出21.62万元,比上年增长4.0%;农村临时救济24人次,支出1.43万元,比上年增长3.3%。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形成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217省道过境,为双向2车道,通往湘南和广西等地。县乡公路有雨罗、九罗、邵檀、面黄、划付5条。

水利  有水库小I型1座,小Ⅱ型6座,山塘12口,总库容量45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650亩。

城区市政建设

城市道路  2011年末,有217国道(主街道)、罗蔡路、九罗路、雨罗路等,总长12.5千米。桥梁2座,长0.2千米。

公共交通  2011年末,有公共交通线路2条。

                          

撰稿人:徐光华  初审:肖建新 覃志军  复审:


 

檀江乡 (Tanjiang Xiang)430503202

 

    碧水檀江穿境,大型溶洞无底洞坐落域中,乃女革命家、烈士雷瑜故乡。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境内有邵水支流檀江,上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檀江桥,地以桥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27′52″~111°31′35″,北纬27°9′58″~27°12′38″。地处大祥区中部偏南,东接板桥乡,东南临蔡锷乡,南抵邵阳县谷洲镇,西南连罗市镇,西邻雨溪镇,北接城南街道,东北与双清区石桥乡隔邵水相望。人民政府驻檀江村,距大祥城区10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7年,属邵阳县安远乡。1953年,属檀江乡。1958年10月,檀江乡划入邵阳市,与邵阳县面铺乡和庙山乡的1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并入邵阳市城南乡,组建城南人民公社。1961年3月,檀江公社从城南公社析出,属市郊区。1962年11月,檀江公社划归邵阳县,属邵阳县檀江桥区。1966年,属九公桥区。1977年7月,檀江公社划入邵阳市郊区。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境域为市郊区檀江乡。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辖18个建制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有檀江、曾桥、永兴、木石、六甲、荷叶、新塘、双江、大塘、台上、高山、多田、月塘、茶元、丰盈、东风、沉水、清风1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75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6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1人,城镇化率1.8%。另有流动人口2963人。总人口中,男性1.38万人,占52.32%;女性1.26万人,占47.68%;14岁以下4815人,占18.25%;15~64岁1.88万人,占71.39%;65岁以上2733人,占10.3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63万人,占99.72%;有回、苗、朝鲜、瑶等7个少数民族,共75人,占0.28%。2011年人口出生率13.33‰,死亡率9.87‰,自然增长率3.46‰。辖区东西直线距离6.1千米,南北直线距离7.4千米,总面积34.1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73人。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76万亩,人均0.67亩;林地面积1.13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8540.04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5.0%。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55万吨,人均589千克。油料作物种植2700亩,产量200吨。蔬菜种植2200亩,产量3000吨。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14万头,年末存栏9300头;家禽饲养量24.03万羽,上市家禽14.26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378吨,其中猪肉1336吨,牛肉30吨。渔业以养鱼为主,水面130公顷,年产鱼290吨。2011年,拥有农业机械63台;农民人均纯收入7191元。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8646.43万元。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76.23万元,增长40.5%。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8.41万元,增长40.5%。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408人,新增56人。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770.91万元,比上年增长44.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6.04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完成财政支出782.21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作人员2人;公共图书室1个,藏书4万册;农家书屋12个,工作人员12人,藏书10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16人,专任老师8人;小学4所,在校学生1209人,专任教师7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313人,专任教师3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教育经费795.5万元,比上年增长26.8%。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乡卫生院1所,个人诊所18所,病床2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7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4人,乡村医生21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82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25台次,出院病人423人次,病床使用率40.0%。

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均为6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48万人,参合率96.0%,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平均住院补偿率80.0%,实际补偿率78.3%;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5.5‰,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60.0‰。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户,人数21人,支出4.03万元,比上年增长15.8%,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23.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00户,人数1165人,支出90.87万元,比上年增长30.2%,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18.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6人,支出8.93万元,比上年增长30.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27人,支出19.05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农村医疗救助160人次,支出6.40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17人次,支出6.61万元,比上年增长35.0%;农村临时救济570人次,支出11.72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4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形成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沪昆高速公路,境内长3.4千米;217省道,境内长4.5千米;县乡公路有邵檀路、邵板路、檀蔡路、檀面路等。

水利  有小Ⅱ型水库5座,总库容量63.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80亩。黄家坝水轮泵站,灌田200亩。

 

撰稿人:孙妍玲   初审:肖建新 肖芬  复审:                                                                                                              


 

蔡锷乡 (Cai'e Xiang )430503203

 

民主革命家、著名军事家蔡锷和省农民运动特派员、革命烈士胡植的故乡,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讨袁护国、再造共和”的蔡锷将军诞生于此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31′39″~111°35′42″,北纬27°4′35″~27°9′45″。地处大祥区东南部,东与邵东县魏家桥、九龙岭镇交界,南、西分别与邵阳县郦家坪、谷洲镇毗邻,西北与檀江乡相连,北与板桥乡接壤。人民政府驻陈桥村陈桥头,距大祥城区14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8年,属邵阳县亲睦乡。1950年3月,属蒋河桥乡。1952年3月,邵阳县析置邵东县,为邵东县第三区蒋河桥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为蒋河桥乡。1958年9月,由邵东县划入邵阳市,10月与板桥公社合并为邵阳市板桥人民公社,公社驻现蒋河村。1961年3月,板桥公社析出蒋河桥公社。1962年11月,由邵阳市划入邵东县,为渡头桥区蒋河桥公社。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1985年3月,为邵阳市郊区蒋河桥乡。1996年5月,更名为蔡锷乡。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辖16个建制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齐心、蒋河、排娄、金山、蔡锷、新林、七星、民生、山东、见杆、罗士、高枧、陈桥、盘龙、寒婆、黄草坪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2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08人,城镇化率2.8%。总人口中,男性1.16万人,占53.21%;女性1.02万人,占46.79%;14岁以下 4356人,占19.98%;15~64岁1.54万人,占70.64%;65岁以上2070人,占9.5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 2.17万人,占99.54%;有回、藏、苗、彝等14个少数民族,共97人,占0.44%。2011年人口出生率12.73‰,死亡率9.81‰,自然增长率2.92‰。辖区东西直线距离6.8千米,南北直线距离8.8千米,总面积4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34.3人。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33万亩,人均0.61亩;林地面积2.44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42亿元,较上年增长28.0%。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产粮9513吨,人均436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油茶等。油料作物种植2542亩,产量310吨。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22万头,年末存栏1.12万头;牛饲养量3200头,年末存栏1580头;羊饲养量3320头,年末存栏630头;家禽饲养量11.33万羽,上市家禽10.02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400吨,其中猪肉2015吨,牛肉250吨,羊肉80吨;禽蛋83吨。畜牧业总产值1.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78.9%。2011年末,造林1500亩,其中防护林270亩,经济林115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28元。 

商业外贸  2011年末,有商业网点142个,从业人员628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陈桥集镇为该乡农贸物资集散市场,年贸易成交额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1%。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548.20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2.61万元,比上年增长32.5%。完成财政支出548.20万元,比上年增长33.9%。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49人,年演出72场次,观众达5.8万人次。综合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农家书屋16家,藏书2.9万册;村级活动中心和村级远程教育中心各16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50人,专任老师16 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1269人,专任教师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360人,专任教师3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470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乡卫生院1所,个人诊所13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4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02万人,参合率9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92‰、5.55‰、5.6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50.0‰,免费婚检率850.5‰,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0.8‰。创建省级卫生村1个。

社会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7户,人数989人,支出77.14万元,比上年增长27.0%,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27.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4人,支出8.23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22人,支出18.31万元,比上年增长40.0%。农村医疗救助15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35人,支出11.67万元,比上年增长40.0%;农村临时救济150人次,支出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1.0%。2011年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0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5亩,倒塌房屋513间,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救灾支出4.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6人,安置义务兵、士官30人。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形成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县级公路邵毛路,境内长7.5千米,通往邵东;乡村公路有排和、陈高、陈民等7条。

水利  有水库小I型3座,小Ⅱ型2座,总库容量584.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4670亩。3座小I型水库的干渠、支渠总长73.6千米,倒虹吸5座,总长1100米。

 

撰稿人:侯幸周 刘辉   初审:肖建新 何卫国   复审:

 

 

板  桥  乡(Banqiao Xiang)430503204

 

自古为衡宝要道,俗称小东路。现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境内有板桥湾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31′36″~111°35′38″,北纬27°9′42″~27°12′15″。地处大祥区东部,东与邵东县魏家桥镇接壤,南和蔡锷乡毗邻,西南、西连接檀江乡,西北、北濒临邵水,与双清区云水乡、渡头桥镇相望。人民政府驻蔡家村,距大祥城区12千米,电话区号0739,邮政编码422000。

政区沿革  1948年,属邵阳县永安乡和亲睦乡。1949年10月,属第一区。1950年3月,为渡头桥乡、李家山乡。渡头桥乡辖彩塘、田家边、渡头、汪家、召伯村及今双清境内渡头桥镇;李家山乡辖蔡家坪、鸟山、新民、马安庙、酿水、马家、范家冲、枫树、山塘、金桥、烟塘、云安等村。1952年2月,邵阳县析置邵东县,属邵东县第三区,设有燕群、酿水、云安、板桥、蔡家、彩塘、召伯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召伯、燕群、云安、蔡家乡合并于板桥乡,辖召伯、蔡家、燕子、邵水、云安、板桥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板桥、蒋河桥乡划入邵阳市;10月,板桥和蒋河桥乡合并成立邵阳市板桥人民公社,下辖召伯、板桥、邵水、云安、新林、枧杆、排楼、陈桥8个大队。1961年3月,板桥公社析出蒋河桥公社。1962年11月,板桥公社划入邵东县渡头桥区,辖召伯、桥头、龙头、渡头、幸福、山塘、金桥、板桥、邵水、横冲、李家山、泥湾、烟塘、云安、马安、蔡家、远景17个大队。1984年6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 1985年3月,板桥公社从邵东县划入邵阳市郊区。1997年8月,撤销邵阳市西区、东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属大祥区,辖17个建制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龙头、桥头、召伯、立新、白鹤、蔡家、山塘、金桥、板桥、邵水、李家山、横冲、泥湾、烟塘、云安、周家坳、远景1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32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40万人,其中男性1.27万人,占52.71%;女性1.14万人,占47.29%。14岁以下5127人,占21.33%;15~64岁1.51万人,占62.80%;65岁以上3814人,占15.8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36万人,占98.25%;回族418人,占1.74%。2011年人口出生率10.55‰,死亡率7.68‰,自然增长率2.87‰。辖区东西直线距离6.8千米,南北直线距离5.4千米,总面积28.6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838.6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地处邵水中下游南岸,沿岸平坦。东南高,主要有彩山岩、杨梅山等。最高云阳山,海拔386米;西北、北及中间地带低,多田垅,最低李家山村烂码头,海拔242米。境内地形起伏,属丘陵地带。

自然灾害  主要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旱灾每5.5年1次,主要发生在夏、秋之间。最严重的1次发生在1974年6~9月,102天未雨。洪涝每4.5年1次,主要发生在6~7月,最严重的1次发生在1982年6月11~18日,连降暴雨317.4毫米。最严重的1次龙卷风夹冰雹发生在1977年4月14日夜,倒塌房屋156间,死14人,伤93人,死牲畜33头。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5万亩,人均0.62亩;林地5940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2%。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产粮1.53万吨,人均637.5千克。其中水稻1.22万吨,玉米1654.5吨。油料作物花生51.8吨,油菜210.8吨。蔬菜3500亩,产量5855.5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等。畜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4.53万头,年末存栏1.64万头;羊饲养3150只,年末存栏1507只;家禽饲养30.23万羽,上市22.12万羽。畜牧业总产值8665.4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5.9%。2011年造林825亩,其中防护林705亩,经济林95亩,林业覆盖率23.2%。2011年水果种植5800亩,产量1.42万吨,主要品种有葡萄、西瓜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4万元。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工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比上年增加21.5%。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亿元,增长32.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6.5%,实交税金320万元,增长32.0%。工业企业吸收就业人员1232人,新增906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32万元。工业园1个。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666.52万元,比上年增长5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4.23万元,比上年增长28.4%;完成财政支出666.78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职人员78人,年演出350场次,观众达6.5万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40平方米,藏书3500册;农家书屋9个,藏书5500册。

教育  2011年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25人,专任老师13人;小学5所,在校学生1231人,专任教师1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365人,专任教师3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义务教育经费650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卫生院1所,个人诊所17所,病床2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12人。2011年完成诊疗1.92万人次,出院病人373人次。

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2/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60.0%,卫生厕所普及率2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02万人,参合率83.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0.5‰,免费婚检率850.4‰,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0.8‰。

社会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9户,人数1091人,支出94.26万元,比上年增长25.0%,月人均72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6人,支出8.74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农村医疗救助102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37人次,支出3.71万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临时救济12人,支出8087元,比上年增长13.0%。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已形成由沪昆高速公路、邵两路、邵毛路、邵板路和乡、村公路与邵水航道等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沪昆高速公路,境内长8千米,设有横冲服务站。县道3条,境内长18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设邮政所1所,投递线路单程28.6千米,投递点17个,乡村通邮率100%。固定电话用户320户,移动电话用户1.23万户,宽带用户450户。

水利  有水库小Ⅱ型1座,山塘15口,总库容量14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380亩。

主办单位:中共邵阳市大祥区委 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大祥区数据局
网站标识码:4305030003 政府值班电话:0739-5322208 备案许可证号:湘ICP备18015654号-1
纪委投诉电话:12388 湘公网安备 43050302000160号
主办单位:中共邵阳市大祥区委 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