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4-12-01 信息来源: 作者: 【字体:

“十二五”时期(2011年度—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大祥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黄金期开好头、起好步、加快发展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大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这一主题,全力实施“新型工业区、文明富裕区、绿色生态区、商贸流通区、科教文化区”的“五区”战略,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经济总量显著增加,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7.16亿元,年均增长17.3%,比“十五”时期末(2005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增至1.81亿元,年均增长2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年均增长54.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1亿元,年均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时期末(2005年)的7824元增至13002元,年均增长10.4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174元增至7819元,年均增长13.38%。结构调整加快,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17.7:42.5:39.8调整为5.7:44.8:49.5。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巩固和发展了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精品水果、特种水产、生猪养殖等30余个特色种养基地,打造出了“浩天米业”、“杨丽娟食品”等众多农产品品牌。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工业园区经济正在发展,已有宝庆电厂、恒安物流等入园企业38家。积极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二纺机、湘中制药、通达汽零、汉龙水电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效益不断提升,全区规模企业由27家发展到59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39亿元,年均增长66.9%。服务业长足发展。连锁经营、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及家政、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就业型服务业蓬勃发展、市场繁荣。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了宏观调控带来的银根紧缩、项目和土地审批难度加大等困难,想方设法增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南公园、西湖休闲广场、资江南路风光带、邵水西路风光带、红旗路、西湖路、宝庆路、城北路、戴家路、人大路、敏州路等一批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大祥立交桥、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资江防洪大堤、人防1505工程、邵州西路、雪峰南路、邵水西路延伸段、六岭公园、西苑公园、祥凤学校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大同街、邵府街、向阳街、府门口、太平一巷、太平二巷等小街小巷改造完成。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硬化邵檀路、邵板路、九罗路、雨罗路、双荷路等水泥路面48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80公里,全区道路交通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1万处,完成龙家桥、老屋桥、高枧水库等五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兴建高标准渠道110公里、高标准山塘320口。创新思路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改善优化投资软环境,招商引资实效突出。全区共引进项目146个,累计完成内资项目投资107.2亿元,年均增长21% ;外资项目投资3359万美元,年均增长20%。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文化信息共享中心、文化站、室和农民体育健身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区大班额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两督”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群众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活动被评为全国先进,樟树垅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计生工作稳步开展,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下,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先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被评为全国先进。深入推进平安创建,不断完善信访制度,对重大信访问题和信访积案包案到人、限期办结,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重点整治“两抢一盗”、吸毒贩毒、黑恶势力等突出问题,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在全省群众安全感测评中,2010年排位43名,比2009年上升35位。医疗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大大加强。社会就业及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区新增就业21045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1383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0160人,解决“4050”人员就业4417人。到2010年末,全区共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3680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084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98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万人,新农合参保11万人,22300人享受城乡低保。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全区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共削减化学需氧量 808吨,削减二氧化硫152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

总体来看,过去的五年,全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从国际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总体上正进入一个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加速转型的时期。从国内来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平稳趋势没有根本转变,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社会建设、社会和谐。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及第二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农业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湖南实施湘西大开发战略,为全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市内看,随着沪昆高速、二广高速、邵衡高速公路的建设开通和怀邵衡铁路、洞新高速公路的新建,邵阳区位优势开始凸现。目前,全区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为大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与全省、全市相比,发展速度不快、增长质量不高。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GDP在全市的比重偏低;重点项目不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业企业、重点税源型项目偏少;工业发展不快,工业园区不强,骨干企业不大,规模工业不优;农业基础不强,特色种养基地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增收空间不大;城管难度不低,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市民卫生行为约束力度不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小,骨干税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刚性支出持续增加;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施工环境等发展环境需进一步加大优化力度,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

“十二五”时期,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大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节 发展战略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化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深化改革,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区、文明富裕区、绿色生态区、商贸流通区、科教文化区”的“五区”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协调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持续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

二、战略选择

新型工业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优化工业布局,打造工业品牌,壮大重点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改革开放,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增强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我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统领,整体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文明富裕区。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和区域经济特色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开放引进、创优环境、项目带动、富民强区”发展思路,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扩大财源、税源,全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着力构建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绿色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绿化先行,从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绿化生态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和建设,大力倡导发展“健康、环保、循环、再生”型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生态城区建设。大力引进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不断改善大气环境、水环境,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撑。

商贸流通区。围绕建设邵阳商贸流通中心的目标,积极推进商业街区改造建设,提升商业设施档次,加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物流市场需求,构筑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物流网络格局。大力发展各类商业中介组织和现代服务业,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调控功能,把全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活动管理与调控的中枢。

科教文化区。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文化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区。积极促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艺术精品,繁荣文艺创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大祥建设成为邵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现代文化创造的核心基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全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生产总值118.36亿元(2015年),年均增长率12%以上;

财政总收入3.19亿元(2015年),年均增长率12%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1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30%以上;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5:45:5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增至19731元和12593元(2015年),分别年均增长8.7%以上和10%以上;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5%和45%以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城镇化率78%以上;

森林覆盖率45%以上;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0%以上,铅排放量减少20%以上;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第二章  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

根据全市将市区划定为重点开发区的指导方针,结合区情现况,进一步巩固大祥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地位,积极发挥区域和交通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重点,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发展,加大中心城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工业空间布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倡导低耗能、低排放、高利用、高质量、高效益的循环经济。根据现有工业基础和未来交通运输体系格局,形成“一园两区”的工业布局。“一园两区”即雨溪循环经济示范园,罗市、横冲工业小区。把城郊的雨溪、罗市、板桥建成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地、集聚地。雨溪循环经济示范园围绕宝庆电厂建设相关配套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结合发展商贸物流和无污染工业,努力将雨溪建设成为一个山青、水秀、城美的新城区。罗市、横冲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空间布局。根据区域位置及产业发展基础,围绕“种、养、加、游”,打造具备规模型、集约型、科技型、商品型、生态型等特质的现代近郊高效农业。按照“一乡一品,多村一业”原则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城南乡、雨溪镇重点发展以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面铺乡重点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种植业;檀江乡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种植;板桥乡重点发展精品水果、特种水产养殖;蔡锷乡重点发展牲猪生产和专业特色养殖。

服务业空间布局。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和城区商业圈建设,努力改造提升传统第三产业,扶持培育新型服务行业,实现与区外、市外、省外的无缝对接,强化大祥在全市的商贸中心主体地位。城区重点发展一批特色产业街市、农贸市场、餐饮、连锁超市及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城南乡重点发展建材、家具等大型专业市场及大型商旅宾馆。探索多元化文化发展机制,重点支持在学院路沿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章  发展规划

第一节  新型工业

以打造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为目标,转变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和低碳经济,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5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5%。

做大做强一批核心企业。到2015年,全区形成5—8个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2家,即邵阳市电业局、国电集团宝庆电厂;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过6家,即二纺机的印染设备制造出口、浩天米业的大米深加工生产、汉龙水电设备的清洁能源生产、通达汽零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华立竹业的竹木深加工、云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超过1亿元的企业(集团)过25家;超过5000万的企业(集团)达50家。

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电力能源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的产业。机械制造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产业。建材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产业。纺织机械工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产业。

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加快推进“一园两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园区对企业的吸收力和承载力。大力引进、建设、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到2015年园区建设完成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3.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5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围绕高新产品高端化、优势产品品牌化,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档次。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全区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培育引进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新型产业、高科技领域拓展。到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

第二节  现代农业

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城郊型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年均增长9.1%。

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鼓励种植大户生产,促进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粮食生产,推广优质稻种植,稳定全区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3.2万亩以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市场消费需求,着力发展油茶、精品水果、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品。油茶种植业。结合全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鼓励油茶种植和加工。精品水果种植业。巩固壮大全区现有12个精品水果基地,新建精品水果基地6个。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充分发挥茶元、召伯、和平、翁家、双江等专业蔬菜基地的带动辐射作用,新发展专业基地3个,新增专业种植面积5000亩。食用菌生产。利用雨溪、檀江、城南食用菌生产的传统优势,抓好规范化栽培和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食用菌深加工企业,提高食用菌附加值。畜牧、水产品养殖业。着力培育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动物防疫检疫体系,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畜禽产品。以湖南中宝生猪养殖加工基地为中心,完善瘦肉型种猪良种繁育体系。运用现代技术大力发展专业特色养殖,加快优质肉禽的引进和开发,争取中继性冷库及家禽场建设。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依托城南乡湖口井“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及板桥乡立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加快引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

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财源,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重点培育壮大浩天米业、帮民食品、忠民食品、华立竹业、湖南中宝、金满谷、神骏菌业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对接邵阳市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花卉园艺等产业。做大做强以蔡锷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游,以湖口井、金山湖、松坡公园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游,重点扶持彩塘、香竹湖、燕子岩、檀香园、白马岭等休闲农庄建设,引导休闲农业创星晋级。瞄准市场需求,依托湖南美源绿化苗木基地及双江、梅子、桃花和黄草坪花卉苗木基地,发展花卉园艺产业。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办片示范、镇村同建、培育亮点”的总体思路,在办好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板桥、城南、雨溪、蔡锷等4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湖口井省级示范村建设。突出加快产业发展、基础实施改造和乡风文明建设,力争打造1-2个“产业强、设施好、民风优”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农村建设亮点。抓好农田水利、田间排灌工程、小型灌区等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面加快乡村连通道路、教育医疗设施、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连片综合示范整治、农村新能源开发、安全卫生民居、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建设。到2015年,全区通村公路硬化率90%以上,基本建成每个乡镇的客运站和村级停靠点。农村自来水受益率提高到70%。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消除农民工就业体制性障碍,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基地农产品准出检测、标识化流通、市场准入、产销对接等工作。加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区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监控网点8个。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突破20个。

第三节  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深化改革、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市场,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实完善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金融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59.2亿元,年均增长12.2%。

加速发展旅游业。发挥资源优势,打造邵阳名人品牌,深挖文化内涵,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蔡锷故居为龙头,联合松坡公园、宝祥寺、彩塘水库、湘竹湖等景区建设,利用蔡锷、贺绿汀等名人影响,建设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邵水西路风光带、资江南路风光带及水上娱乐项目开发建设,整修古仙人井,开发具有古宝庆特色的人文旅游项目。支持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开发根雕、竹刻、羽毛画等一批传统工艺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结合临津门、长新仿古街的修建,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一条街。充分利用全区丰富的生态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利用邵水河流域治理,在板桥乡境内6个村的邵水河岸打造一条精美的邵水河旅游休闲风光带。联合双清区、北塔区共同打造邵阳市区一日游线路,将市区旅游线路纳入邵阳大的旅游圈中。加快星级宾馆建设,提升大祥对外形象,促进大祥旅游业发展。

培育现代大市场体系。依托区位优势,加快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传统物流资源的改造提升,将大祥打造成湘中、湘西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以雨溪工业园为中心,规划建设一个商贸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建材、家电城,粮库、油库、煤炭库等,发展农资、农产品、服装、日用品等各类专业大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连锁购物,构建城乡物流网络。“十二五”期末,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18%,新增商业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新增社区便利店50个,农贸市场10个,“万村千乡”农贸店、农资店50个。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房地产业,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金融业,加快建立银行、金融、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模式。中介和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大力推行代理代办、投资理财、经纪人、策划、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家政服务、社区医疗、托幼养老、文化娱乐等行业。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业,鼓励各类通讯企业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吸收社会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第四节  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交通、电力、水利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脊梁。

构建快速便捷的道路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交通运输项目。铁路:完成我区境内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和怀邵衡铁路,新开工建设洛湛铁路邵永段扩能改造工程。干线公路:完成S217大祥段18公里水泥路改建;完成召毛路(板桥湾至黄草坪)10公里主干道扩建;完成207国道改造,建成学院路;改建县道4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乡道80公里,村道60公里。

构建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统筹供水,完善城区给排水系统,积极配合城区供水第二水源项目建设,加强农村自来水供应设施建设,实施好安全饮水工程,新建饮水工程以解决全区原剩余27818人和新增2108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抓好城市防洪体系工程的建设,实施好城区防洪治涝工程,新修资江河防洪堤10.3KM,邵水防洪堤4.3KM。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五年内完成150公里干支渠防渗,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发展喷灌0.2万亩。完成罗士、天子山等13座水库除险加固,强化调蓄能力。结合截污管网建设,完善排水管网,提高城区排渍能力。

构建安全环保的能源保障体系。到2015年,实现区建有220KV变电站,形成以220KV为主网、110KV为高压配网的分层分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电网。宝庆电厂一、二期工程投产发电,完善电源供应体系。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十二五”期末完成大祥城乡电网改造及新能源建设项目。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区信息化中心为平台整合资源,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及全区多媒体终端建设。积极推进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三网融合”。逐步推进宽带进乡入村,逐步建设综合化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第五节  城镇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重点乡镇建设,努力扩大城镇规模,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15年,城区面积增加3.5平方公里,建成城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全区城镇化率达78%。

强化城区建设。加快城区交通建设,完成雪峰桥、桂花桥、雪峰路、桂花路、大祥路、迎春路、财富路、双园路、白田路、马蹄塘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的城区路网建设,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积极配合建好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邮政、消防等一批市政配套设施工程。争取汽车南站整体搬迁。加强城市美化亮化,加快西苑公园、六岭公园等生态公园的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积极推进“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加快对老城区小街小巷整改提质。推广生态住宅小区和智能化小区建设,规范物业管理,改善居住环境和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探索环卫物业管理体制。加大控违拆违力度,坚决有效控制新增违法建筑,依法有序拆除现有违法建筑。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设数字化城管平台,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长效管理。大力推进“五城同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法治城市”、“园林城市”。

加快乡镇建设。围绕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和促进农村的城镇化,按照挖掘潜力、完善功能、增强集聚、扩大规模、凸显特色的要求,切实抓好城镇建设。统筹规划城镇的供排水、排污及垃圾处理、道路、通讯等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促进设施合理配套、特色鲜明突出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水、电、路、气、信息“5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水网”,以城区水源建设为契机,解决部分重点乡镇和村庄的供水;以乡镇自来水工程建设为契机,解决乡镇及周边村的供水;按照水库灌溉和配套供水工程规划,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电网”,基本完成农村村级电网和城网的改造,实现电力城乡同网同价。“路网”,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形成便捷快速的城乡交通网络。“气网”,城区进入国家西气东送湖南主管网供气范围。“信息网”,加快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电视电话三网合一。

第六节  改革开放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期间,实现进出口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 

  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服务法制化,着力打造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行政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采取切实措施,做强本级财政。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拓宽投融资渠道,激活民间投资,形成稳定的全社会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继续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认真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拓宽创业领域,鼓励各类资本投入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房地产、交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建设。

加强招商引资。围绕“后发赶超”、“五区建设”、“富民强区”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和推介力度。创新招商方式,依靠园区自主招商 ,小分队上门招商 ,探索驻点招商 、委托招商和商会招商,努力形成多元化招商格局。特别是要进一步重视本土企业和引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引导他们参与招商引资、带动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劳动能力强,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强签约项目的后期跟踪与服务,提高合同项目履约率。帮助解决招商引资项目的困难和问题,使招商引资项目“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签约合同项目100项,年增长15%,项目履约率达90%以上,招商引资推介重大项目160个。

推进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系,突出加强与长株潭、泛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引进内资摆在与引进外资同等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我区的地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多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把全区建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

第七节  生态文明

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继续推进生态区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到2015年,全区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固体废弃物与2010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削减,初步建成人居环境优美的绿色大祥。

 建设低碳经济型社会。组织开发和示范推广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回收处理等技术。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产出率。加强电力、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管理。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引进天然气资源,提高城市天燃气普及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倡导合理消费,鼓励绿色消费。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发展立体林业和高效林业。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继续搞好封山育林和区域防护林建设工作。在资水流域,加快防护林营造,构造“绿水通道”;在铁路、高速沿线建设景观林,打造“绿色走廊”;开展退耕还林,加快石漠化治理,完成荒山造林2.5万亩,石漠化改造3.5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环境管理,保护森林资源。重点治理山洪地质灾害,搞好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完成全区山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治理工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突出抓好城郊水源涵养林和城市环线绿化带建设,提升已建成公园的品位,推进单位庭院绿化美化整体改造,创建绿化居民庭院和社区。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做强生态产业,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为重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产业体系。抓好生态示范村、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加快环保监测站建设。重点加强锰矿整治,杜绝非法炼油。抓好建材、化工、造纸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坚决淘汰和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及农村面源污染连片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继续抓好资水综合整治及邵水、檀江河流污染控制,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努力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八节  和谐社会

社会事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民主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建设,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造樟树小学、新渡学校,新建华夏田园学校,完成合格制学校和校安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解决大班额和读书难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确立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农村劳动文化素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年度辍学率控制为零,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年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发展学前教育。实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示范性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成好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筹建好1-2所公办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幼儿园安全,大力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幼儿就近入园,确保学前儿童入学率达95%,城镇3-6岁儿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率达95%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入班率达95%以上。加强职教成教。加大普职招生分流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扩大普职招生规模。完成区职教中心建设,扩大初业生职业技术培训。继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社区居民培训率达到30%。扩大民办教育。坚持高起点建设、高品位发展民办教育。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社会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努力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着力打造民办教育品牌。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促进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暨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以邵阳学院集聚区为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力争2015年建成大祥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各乡镇建成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室。扩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规模,做好为老年人服务工作。医疗卫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医疗机构90%达标。完成大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包括大祥人民医院建设;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项目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及医疗设备购置。加强爱国卫生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创建活动,提高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体育。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馆建设。建成大祥区全民健身中心1个,建10处以上健身路径,1/3行政村、50%乡镇建有健身场地。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计划生育。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搞好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努力保持低生育水平。建立社会抚养费征收和打击“两非”长效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区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所的建设。

维持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民主政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区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政协、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的积极作用,为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区献计出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沟通机制。加强廉政建设,构筑惩防体系。推进法制建设,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快公安分局业务用房建设,积极推进法院、检察、公安、司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精神文明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教育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爱祖国、爱家乡,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保障。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和规范就业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劳动力培训市场体系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项专门的救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城乡、社区、村。确保城乡居民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达100%,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全部加入养老保险。健全村民自治制度,重点抓好村级服务活动场所建设,大力提高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公共安全。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扎实推进军民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人武部现代营院建设全面完成。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视频监控体系、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加强基层安监站建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大消防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公共服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不断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水平。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加强五保供养工作,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发展。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推进殡葬改革,提倡文明办丧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建设大祥福利中心及残疾人康复中心,提高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加快贫困地区小康建设步伐。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执政基础。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辅的社区服务体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用房建设,确保每个社区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200 平方米。建好区级社区服务中心。

第四章  规划保障

本《纲要》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目标、任务和项目建设必须确保完成和落实到位。

科学组织实施。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任务顺利完成。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抓好项目的研究、调度和建设。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跟踪,特别是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价格总体水平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注意听取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反应和意见。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规划时,应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抓好重大项目落实。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项目。建立“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全区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额409.4亿,力争所有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的笼子,确保规划内容落实到具体项目。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所有项目分解到对口部门具体负责,都要做好项目建议书,下年度投资项目要做好立项批复,招商项目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招商政策和项目实施要求。争取国家在重大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大招商力度,严格按照资金到位率进行奖励和考核。突破资金瓶颈,制定放宽准入、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培育投资热点,引导资金重点投向工业园区;增强项目实施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激活民间投资。

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便捷通畅的融资环境,要素俱全的市场环境,诚信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支持体系,继续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优化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共邵阳市大祥区委 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4305030003 政府值班电话:0739-5322208 备案许可证号:湘ICP备18015654号-1
纪委投诉电话:12388 湘公网安备 43050302000160号
主办单位:中共邵阳市大祥区委 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